2)第496章 大明的第一次制科_十国江山风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固定,屡有变动。

  应试人的资格,一开始无限制,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,并准自荐。

  后来,随着限制逐渐增多,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。

  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,御试前又加“阁试”。

  所以杨骁才会免除了“阁试”以及公卿推荐的限制,以便于从中招揽更多的可用之才。

  “陛下。”

  吏部尚书苏禹珪皱了皱眉头,旋即上前朝着杨骁躬身行礼,进言道:“朝廷要开制科,理应遵循以往的规矩。”

  “如辽国、蜀国、唐国等诸国的读书人,未经引荐,身份不明的情况下,难道也让他们通过制科的方式,在我大明出仕吗?”

  杨骁摇摇头道:“有何不可?朝廷要做的,不外乎唯才是举。”

  “何来的身份之别?”

  苏禹珪讪讪一笑,道:“陛下,微臣担心的,乃是辽、蜀、唐等国,会趁我大明此番科举之际,派出饱读之士充当细作,混入其中。”

  “以他们的学识,料想通过科考,在朝中和地方谋个一官半职的,也不在话下。”

  “这样的间者待在地方也就罢了,若是居庙堂之高,微臣唯恐会对我大明不利。”

  “请陛下明鉴!”

  随着苏禹珪的话音一落,老太师冯道也是手持牙笏,站了出来,须发皆白的他,颤巍巍的向杨骁行礼道:“皇上,苏大人所言极是。”

  “如此几乎毫无限制的制科,难免鱼龙混杂。”

  “以老臣之见,还是应该按照以往的惯例,让朝中的大臣和地方官僚为国荐才,通过阁试之后,才有参加制科的资格。”

  “如此一来,即便被推举的人之后出了任何事,推举他的臣僚,也脱不了干系。”

  “臣附议!”

  “太师老成谋国之言,请陛下明鉴!”

  朝中的不少大臣都跪了下来,七嘴八舌的附和苏禹珪、冯道的主张。

  这古往今来的,每个朝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所不同。

  上古时期是世卿世禄制,出身低微的人,基本上不能当官。

  到了汉朝,盛行的察举制,朝中的公卿和地方上的郡守都能推举人才,有名气的士子,也会被朝廷征召,即“举孝廉”、“举茂才”等等。

  两汉的察举制由此衍生了士族门阀。

  那些经学世家基本上代代为官,还经常相互举荐,相互吹捧,这就让世家几乎垄断了官场。

  直到隋炀帝的时候,开科取士,其目的就是为了遴选天下人才,打击势力盘根错节,跟附骨之蛆一般的世家。

  然而,隋炀帝终究是低估了士族门阀的力量,隋朝也因此二世而亡,跟历史上的秦王朝一样昙花一现。

  之后的唐太宗、唐高宗和武则天,都没有隋炀帝那样的偏激,他们采取了“温水煮青蛙”的方式,推行了科举制,致力于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  所以说,自唐朝以后,就再也没有真正的士族门阀了,取而代之的,则是以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,跟那些大地主(豪强)。

  到了这个时代,科举制已经大行其道,不过朝廷偶尔还是会让朝中的公卿举荐人才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obx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